地處皖東南,與蘇、浙同時接壤,宣城承載著安徽向東看的殷切期望。
從“目標向東看、步子向東邁”到“向滬蘇浙對齊,在全省爭先”,再到“爭當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安徽排頭兵”,宣城東向發展的口號一以貫之。然而,“融入長三角”和“我的長三角”之間,是一道深深的鴻溝。
6月1日,上海松江舉行的G60科創走廊****次聯席會議上,G60科創走廊總體發展規劃3.0版出爐,宣布宣城成為G60科創走廊高端“俱樂部”的一員,也意味著,該市如愿完成從“融入”到“成為”的質變。
長三角新一輪發展大潮風起云涌,是一次史無前例的機遇,也是各市間比拼實力的考場,身為G60“新生”,宣城如何把握科創走廊這一重要抓手,在新平臺中凸顯優勢,取長補短,互利共贏?
長三角上的科創新兵
“全國文明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宣城有很多標簽,但要被稱作科創城市,還有很多路子要走!蓖鹆昕苿摻ㄔO投資有限公司工作人員李喬說。
常年奔忙于長三角地區,在李喬看來,宣城與東部相鄰城市的差距之間,實則蘊含機遇,這一點,G60科創走廊總體發展規劃3.0版中就能看出端倪——打造“一廊一核多城”總體空間布局,聚焦五大著力點,推動五個一體化!啊惑w化'是科創走廊的精髓,也有利于彌合宣城的科創短板!
科技創新無疑是科創走廊俱樂部的門檻,實際上,宣城市早有動作。
“市里目前有6個一號工程,宛陵科創城是一號工程中的一號工程!蓖鹆昕萍脊竟こ滩抗ぷ魅藛T楊剛頗為自豪地說。在他身后,占地138畝,總投資6.83億元的一期項目如火如荼,鋼結構廠房以每月一層的速度向上“生長”!绊椖勘旧砭褪且淮蝿撔。我們采用建筑產業化理念,構件在工廠里提前預制,運到項目上只需拼裝、焊接,高效、基本無污染!
宣城智谷軟件產業園
項目尚未完工,招商工作已先行。合肥工業大學宣城研究院、科大訊飛宣城研究院等20余家科研院所和高新技術企業已明確入駐宛陵科創城。楊剛告訴人民網安徽頻道記者,項目一期工程建設,建成7.6萬平方米,力爭讓引進的科研院所年內入駐,同步啟動人才公寓建設。
“前期住房免費,項目對接也很順暢。園區工作人員很細心,解決了我們生活上的后顧之憂!卑不展こ檀髮W宣城產業研究院辦公室主任王峰說,該研究院曾在沿海地區實地考察,發現部分創客中心人均辦公面積僅5平米,生活成本也很高。綜合比較,最終落戶環境優美的宣城。
宛陵科創城的迅速發展,是宣城加快建設創新平臺建設的縮影,宣城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去年宣城新增省級以上創新平臺21家以上,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85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25%和17.1%。強大的科創內生動力,將推動宣城全面接軌滬蘇浙,實現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
扎根宣城的蕭山人
五年前,站在宣城市城東的一片低洼土地上,來自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新塘街道的喻國強怎么也想不到,這里將是中國羽絨之鄉新塘羽絨產業的新歸宿,而自己將在這片皖東南的土地上奮斗很多年。
杭州市蕭山區新塘街道是著名的羽絨之鄉,改革開放后,羽絨產業如雨后春筍在城市邊緣興起,高峰時曾有1000多家羽絨企業,產值過百億。隨著城市化演進,偏遠的羽絨廠房被城區包圍,夾雜在鬧市里,變得越來越刺眼。
喻國強是蕭山區新塘街道辦事處招商科科長,他一手促成了宣城與新塘的合作。五年前,喻國強帶著20多家羽絨企業進行產業轉移,考察了13個城市,最終選擇落戶宣城。
宣城距離新塘僅200公里,除了區位優勢、供地能力,最吸引喻國強的是宣城人的辦事效率。他的手機至今保存著三個微信群:宣城新塘羽絨產業園群、羽絨產業園招聘群、進出口服務群。朋友圈好友囊括宣城市委市政府領導及相關部門工作人員,“環保、消防、招工……無論什么問題,無論什么時間,只要在群里說一聲,馬上有人出來解決!
眼看宣城新塘羽絨產業園一期工程落成,喻國強選擇繼續留在宣城,他近期當選為宣城市政協委員,在合肥工業大學宣城校區附近買了房,愛人也在宣城找到工作。
“帶著20多家企業‘嫁'到宣城,我是娘家人。很多話宣城方面不好說,從我口中說出來,大家更容易接受!庇鲊鴱娬f,產業園有著比同類園區更高的環保標準,每家企業均簽訂責任狀,如若發現哪家偷排污水,除繳納環保罰款外再交20萬元給園區。
“搬到宣城,廠房由過去的20畝擴大到現在的50畝,投入5000萬元全新生產線,使得工藝水平極大提升!卑不諛s達羽絨寢具有限公司總經理楊佑渭覺得,落戶宣城不僅僅是一次廠區搬遷,也是自身升級轉型的一次逆轉。
宣城市現代服務業產業園區黨工委書記張勇坦言,最初承接新塘羽絨產業時,市委市政府因為環保問題進行過激烈討論,經過多次實地考察、慎重決策,才決定引入。“所有企業自建污水處理系統,污水可實現90%再利用,另外10%排入園區污水處理廠大循環,實現了無污水排放!
張勇認為,宣城新塘羽絨產業園的合作模式具有鮮明特點且十分高效。宣城方面與蕭山區新塘街道簽訂協議,宣城搭建平臺、提供土地、政策。蕭山區新塘街道負責規劃、招商。雙方分工明確,互惠互利。
他介紹說,宣城新塘羽絨產業園今年可實現30億產值,到2020年,產值預計突破100億。這片有望沖擊國內****羽絨產業的熱土,也是宣城融入長三角史詩中的一塊拼圖,G60科創走廊****次聯席會議上,宣城簽下《宣城蕭山產業園項目框架協議》、《松江宣城產業園項目框架協議》等大單,碩果累累。
截至目前,宣城13個省級以上開發區均與滬蘇浙園區簽訂了共建協議。宣城經濟技術開發區與吳江經開區簽訂合作協議,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加快聚集,鋰電池產業鏈基本形成。蘇皖合作示范區也在扎實推進建設中。郎溪開發區無錫工業園、常州工業園,廣德開發區PCB產業園等一批共建園區加快建設,集群式承接滬蘇浙產業轉移。
促融合 先修路
宣城地處皖蘇浙3省交匯區域,位于滬寧杭大三角的西部腰線,是中部地區承接東部地區產業和資本轉移的前沿陣地。在3.0版本的G60科創走廊總體空間布局規劃圖中,宣城處于9個城市組成字母Y字的中心地帶,是G60安徽城市群中距離G60科創走廊最近的城市。
地緣相近、人緣相親,然而,對比區位優勢,宣城此前與長三角地區的交通對接卻并不順暢。彼時,從宣城市區赴蘇、浙兩省,除了G50幾乎沒有直達的高速公路。
6月1日,皖滬蘇浙四省交通運輸部門聯合簽訂《長三角地區打通省際斷頭路合作框架協議》,明確打通省際斷頭路****批17個重點建設項目,其中,涉及宣城的斷頭路項目有3處。
省際斷頭路這一“老大難”問題擺到長三角的臺面上,無疑對把守安徽東南門戶的宣城是重大利好。
宣城市交通運輸局副局長許笑慧介紹說,高淳至宣城高速公路江蘇段、溧寧高速公路江蘇段(溧廣高速江蘇段)、申嘉湖西延高速公路安徽段(申嘉湖高速西延寧國段),這是“長三角“將打通省際斷頭路中涉及宣城的3條,截至今年年底,宣城境內的路段將全線貫通。
“斷頭路難辦,畢竟不是宣城一家說了算,還涉及到跨省、跨市、跨部門等方方面面。G60給了我們平臺,也給了我們底氣!痹S笑慧說,為解決斷頭路問題,宣城市交通運輸局采取電話回訪、發函督促以及主動拜訪座談等方式,及時跟蹤項目開展情況。
打通與東部地區的交通隔閡,宣城鼓點正稠。近日,宣城市市長張冬云赴江蘇省南京市、常州溧陽市,主動對接兩地重點交通項目建設。連日的座談、協商,南京市、溧陽市的政府主要負責人紛紛表示,加快推進各項前期工作,爭取早日開工建設。
持續擴展交通外延,也不忘修煉自身內功。2011年,宣城市一級公路只有21公里,如今達到360公里。到2017年底,全市高速公路通車里程近400公里;宣城高速公路寧千、溧廣、宣貍3條高速已與蘇浙呈“逆向對接”格局,隨著S214定十路、郎溪至溧陽兩條一級公路,宣城市連通江浙的一級公路已經有4條,在跨省水運項目的進度上已經超過南京、常州。
補齊科創短板,打好產業基礎,深化交通合作。宣城將G60科創走廊建設作為全面接軌滬蘇浙的首位戰略,在長三角一體化中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正如G60科創走廊****次聯席會議上,安徽省政協副主席、宣城市委書記韓軍所說:“我們聚力創新發展,由‘不見經傳'為‘嶄露頭角';聚力產業對接,由‘穿點成線'為‘全面開花';聚力互聯互通,由‘卡脖短板'為‘同高對接'。宣城有實力、有能力、有潛力駛上G60科創走廊這條高質量發展的‘高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