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城市群一體化發展的宣城樣本
長三角城市一體化發展走向縱深,激活了區域核心城市與其他城市的產業鏈協同和優勢互補。今年6月1日,作為安徽東向發展與滬蘇浙西向拓展的交匯節點城市,宣城與省會合肥、江城蕪湖三地同時躋身長三角G60科創走廊。
作為長三角科研創新協同的公共平臺,G60科創走廊被視為長三角城市群同城化加速器、區域協調高質量發展的試驗田。躋身G60科創走廊,無疑是對一座城市創新潛能的認可。
互融互通,等高對接,堅持科技創新,堅守生態底色。宣城,這座以文房四寶、美麗山水聞名的古城,在長三角一體化中按下高質量發展快進鍵。
互融互通 拓展長三角“朋友圈”交往新空間
以長三角滬蘇湖合高鐵全面開工為契機,松江樞紐項目加快建設,匯集滬蘇湖合高鐵、滬昆高鐵、滬杭城際等12臺26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不斷優化,城市群之間人才、資金、項目等要素加速交融, 催化長三角城市群的“同城效應”。
今年是蕭山新塘街道辦財統科科長喻國強來宣城工作的第5年,在宣城蕭山共建的羽絨產業園,他還有另一個身份:駐園區聯絡辦主任,職責是協調遷來的新塘羽絨企業與宣城當地產業園的關系。喻國強常以此笑稱自己是“老娘舅”。
業內曾用“世界羽絨看蕭山,蕭山羽絨看新塘”來形容新塘羽絨產業的行業地位。
隨著新塘羽絨產業轉型升級和蕭山區產業結構調整,蕭山新塘的羽絨產業開始大量轉移外遷,積累多年的產業集聚優勢逐漸削弱。
“在羽絨產業落戶宣城之前,我們幾乎將長江以北的地區考察遍了!庇鲊鴱娬f,宣城通江達海的區位優勢和政府的誠意最終讓我們決定將羽絨產業放在這里。
“一期落戶羽絨企業21家,今年底可以實現銷售收入30億元!毙乾F代服務業產業園區黨工委書記張勇介紹,從原料采集、羽絨生產到羽絨制品的完整產業鏈已初步形成,二期還會開發與羽絨相關的工業旅游項目。
“產業合作過程中,和喻國強從最初的碰撞磨合到如今的親如朋友,”張勇感慨,宣城和蕭山兩地通過羽絨產業園共建,不僅實現了產業轉型升級,兩地的干部通過交流接觸帶來了觀念作風的轉變。
隨著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漸入佳境,蘇浙滬皖干部之間互動交流日漸常態化,拓展長三角朋友圈“交往”的新境界。
以滬蘇浙踐行新發展理念的經驗做法為參照系,宣城市持續開展觀念更新學習大討論活動。
2017年,宣城市分兩批選派55名優秀中青年干部到上海市松江區、浙江省溫州市等地掛職鍛煉,湖州、南京、杭州、常州等地也派干部分赴宣城各地考察回訪。
宣城的掛職干部不但學習了經驗,還帶回了對接項目138個。
“通過交流對標,發現不足與差距,干部的行政作風和服務意識在潛移默化,”宣城市國稅局局長查永泉說,以前是“企業圍著政府轉”,現在是“干部圍著企業轉”。
相融相通之中,長三角城市之間推動著制度的創新。
宣城蕭山共建的羽絨產業園獲批全省增值稅進項抵扣核定扣除試點,解決了困擾多年的行業稅務難題;汲取上海等地經驗,宣城市在行政審批、窗口服務等方面先后推出“窗口受理無否決權”“容缺審批”“只跑一次”等一系列便民利企新舉措......通過不斷對標創新,宣城營商環境持續優化。
科創驅動 “朋友圈”開啟長三角協同新模式
堅持創新驅動,加快人才引領,與長三角科研院所協同合作,優勢互補,宣城在長三角創新協同鏈上找到了自身定位。
在宣城智谷軟件產業園,北京天下圖安徽公司的一間辦公室里,數十位數據處理工程師正在電腦前緊張忙碌。
“他們在通過實時數據處理騰訊無人駕駛高精度地圖信息!庇醽缃榻B,利用核心地理信息技術,天下圖安徽公司將百度地圖和騰訊無人駕駛高精度地圖處理,以服務外包的形式引入宣城。
“我們2016年成立,引進蘇浙滬等地軟件企業67家,產值超7億元。目前已基本建成軟件培訓中心、外包服務基地、眾創空間、科技企業孵化器等六大功能區,”宣城智谷軟件產業園負責人俞佺說,與蘇浙滬地區相比,宣城的區位、人力成本、綜合環境具備獨特優勢,長三角一體發展加速了人才“鳳還巢”,智谷產業園通過與長三角產業鏈協同,實現分工合作,找到快速發展的路徑。
“人才去留看環境!毙鞘形瘯涰n軍如是說。
宣城緊抓人才這一發展的****資源,加強機制創新和重點工程、重點平臺建設,不斷優化綜合環境。
“政府牽線搭橋,我們與中科院寧波材料所的汪愛英團隊合作,將材料涂層科研技術運用到企業的工業電容器生產中,極大地提升了產品的性能,目前產品已進入小批量生產階段,很快就會投放市場!毙顷惶煨虏牧嫌邢薰究偣こ處燐溩铺恼f。
在綠樹環繞的合工大宣城校區北大門西側,記者看到宛陵科創城已拔地而起。
宛陵科創公司常務副總經理李喬告訴記者,科創城與長三角的科研院所和人才團隊密切合作,目前已有機械科學研究總院宣城產業研究院、中澳新能源材料與器件研發中心、科大訊飛宣城人工智能研究院等近20家創新平臺簽約落戶。
宣城市把開發區、產業集聚區等平臺作為人才創新創業主戰場,建立省級以上研發平臺113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8個,50多家知名院所對接產學研合作項目234項。2017年兌現人才獎補資金1400多萬元?苿撘氐目焖偌蹫榻洕l展注入活力。2017年,全市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增長17.1%和25%。
共建共治,共筑長江經濟帶綠色“金三角”
堅持發展和生態底線“同守”,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共建”。宣城將生態文明視為融入長三角的優勢資源,不斷刷新綠色創新發展的底色。
“美麗資源”變身“美麗經濟”。皖南川藏線、徽杭古道、績溪龍川、桃花潭、宣紙文化園.......美麗的生態山水與底蘊悠久的徽文化相伴相生,讓宣城成為長三角地區驢友們鐘愛的休閑度假天堂。
嚴把“綠色門檻”,宣城市在項目引進和培育上求“新”引“綠”,堅守綠色底線。
“科創城預留了3000畝生產經營用地,保障長三角科研院所的科研項目在宣城實現產業轉化,但前提必須要生態環保!崩顔陶f。
“羽絨產業園在開建之初就進行高起點的環保規劃,市政、園區、企業三道污水處理設施協同發力,不讓一滴污水外流。達標處理后的污水、污泥實現再循環利用!睆堄抡f。
作為長江經濟帶的龍頭,一曲“護綠交響樂”正在長三角城市群奏響。
結合蘇皖合作示范區建設,共同編制示范區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強化生態環境共建共治。宣城與湖州等市合作創建寧宣湖杭生態文明示范走廊,打造長三角重要綠色發展陣地。推動大氣污染聯防聯控,與南京、杭州等地開展大氣污染防治協作,實行區域大氣環境信息共享。推動跨界水質聯測,與湖州市、常州市建立跨界斷面水質監測與城市內河水質監測考核通報機制。